海南丧葬习俗根深蒂固

海南丧葬习俗根深蒂固 殡葬业改革滞后

  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生老病死,这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。多少年来,在海南这片土地上,“活着可以不吃,死了必定厚葬”的民风也延续了不知道多少年。根据民政厅和相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,海南省目前的殡葬业改革在全国还是属于滞后位置,原因除了我省建省较晚、殡葬业改革起步较晚之外,受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,群众的丧葬观念转变难也是重要构成因素。

  传统丧葬习俗延续 文明丧葬普及艰难

  2011年12月29日下午,乐东县九所镇九所村65岁的李阿婆,经过两年与病魔做斗争后,终于散手人寰。这一刻,让闻讯赶到的四个孩子悲伤不已。

  得悉这一消息的时候,正在拿起饭碗要吃饭村里的老木匠老许,立即放下手里的饭碗,赶到李阿婆家里。

  “人死不过三”,在当地,人死后不能再家里停留超过三天,安葬当然是越快越好。多少年以来,每次听到这种事,老许都毫不犹豫地上门做棺材,不用死者家人去请,“多此一举”。当然,老许的任务是要把棺材尽快做好。棺材的材料家属早已准备好,经过一个晚上的忙碌,一口亮堂堂的棺材摆放在李阿婆家的客厅里。

  正在老许打造棺材的同时,村里的一些老人也不轻松,他们有的写挽联,有的看墓地,有的为阿婆“整容”。第二天一大早,一切已经准备就绪,在穿孝戴麻子女们的哭声及唢呐声中,李阿婆的尸体被放进棺材。然后挂上一块红布,在鞭炮声中由8个汉子抬着送往墓地。

  墓地此前早就定好。李阿婆过世的当天晚上,村里有几个热心人就把墓坑挖好,早上建墓的砖头及水泥就送了过来。棺材一到,就立即入墓。

  忙碌了将近4个小时之后,李阿婆才“入土为安”。可是,这才是李阿婆的葬礼刚刚开始,在此后的“七七四十九天里”,每个“七”(就是李阿婆过世的那天是周几,那么下个周几要搞一次祭拜活动)都要搞祭拜,其中一、三、五、七最隆重。七七(七个星期以后)过后,为李阿婆的祭拜才结束。整个“白事”操作下来也要花上近三万元。

  而这个花费只是属于普通的,如果家庭条件较好的,花费有的可达10万元。而不仅仅在乐东九所,其实,在海南的很多地方,虽然社会发展了,虽然这些年来政府提倡文明,可是因为受到传统的影响,火葬等文明安葬方式在当地群众中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施行。

  全省只有海口三亚市为火葬区 殡葬改革艰辛

  据介绍,建省以来,海南省殡葬管理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一是海口、三亚、万宁、文昌、儋州、五指山、定安、白沙等市县民政部门成立了殡葬管理所,专门管理本地区的殡葬事务;二是海口、三亚市人大立法将海口、三亚市区为火葬区,建立了海口市、三亚逸仙园殡仪馆等殡葬服务机构,对海口、三亚市城区非农业人口实施火葬;三是全省兴建公益性公墓37座、经营性公墓9座,可提供墓穴格位370000个,目前已入园安葬的墓穴格位共有10500个。

  根据省民政厅2010年殡葬管理情况调研资料显示,我省“三沿五区”(即沿高速公路和国省道、县乡公路,沿铁路线,沿河道,水源保护区,文物保护区,风景名胜区,集中住宅区,自然保护区)可视范围内,随处可见新旧坟墓,有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,坟墓层层叠叠、星落棋布。如万宁东山岭风景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坟墓2万多座,被媒体戏称为“灰色风景线”;东方四更镇居民的房前、屋后共有8000多座坟墓,是典型的“人鬼杂居”之地。据2011年5月各市县自查统计,全省“三沿五区”可视范围内的坟墓共有538833座(穴)、占地约16000亩,坟墓大多用砖石、水泥硬化,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极大。

  目前我省多数市县,殡葬仍是群众的自发行为,殡葬管理、殡葬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,但随着东方、万宁市殡葬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,殡葬改革工作开始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。

  丧葬习俗差异巨大 根深蒂固难于改革

  据介绍,我省殡葬业发展的滞后原因除了起步较晚之外,各地丧葬习俗差异较大,群众的丧葬观念转变难也是主要的原因。

  据了解,在我省,不同的地区、民族丧葬习俗各不相同。以万宁、儋州、东方、昌江等地为代表,丧葬仪式最为隆重复杂,大致有停尸守灵、报丧调孝、超度招魂(群众称为做“七”)、哭丧送葬、修坟立碑等主要环节,仪式时间少则三、五天,多的十多天,整个仪式(不含修坟立碑)费用约1.5至3万元。

  而以文昌、琼海、定安为代表的部分地区,人们认为死人不吉,丧葬仪式较为简单,一般1天内(最迟不超过2天)下葬,费用较少,但部分群众下葬后的修坟立碑却造价高昂。五指山、琼中等地的部分黎族、苗族群众,采取上山深埋、不留坟头、不留标记的方式安葬亲人;但也有一部分黎族、苗族群众采用汉族群众的丧葬方式。信仰穆斯林的少数民族群众,一般坟墓低平、整齐、墓碑和占地面积较小,丧葬仪式较为节简。

  从了解的情况看,我省殡葬管理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有:第一,受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,群众的丧葬观念转变难。受几千年丧葬习俗的深刻影响,部分群众把大办丧事等同于尽孝,认为丧事越隆重,对先人越孝顺;部分群众把家族兴旺发达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“风水”上,从思想上抵触以文明殡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,尤其是火葬推进难度更大。如儋州市,办丧事要请邻里乡亲、亲朋好友大吃大喝3天,请地方剧团连续演出3天,还要请法师做“七”,有的要做完“头七”、“二七”、“三七”,才能将尸体下葬。

  殡葬管理缺乏 设施简陋难满足殡葬服务

  1995年,海南省人大颁布《海南省殡葬管理办法》,明确要求各市县建立专门的殡葬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。然而,至今已经17年过去了,全省只有海口、三亚、万宁、文昌、儋州、五指山、万宁、定安、白沙等市县设有殡葬管理所,其余9个市县目前还没有殡葬管理机构,殡葬工作由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(股)负责。而儋州、昌江等市县,虽有殡葬管理人员编制,但既无办公场所,也无管理责任,实际也无法履行殡葬管理工作职能。据称,目前在很多群众中,多数不知道政府对殡葬有什么规定和要求。

  而长期以来,政府也没有指定相应的埋葬地点、制定土葬标准,群众只能按传统进行丧葬。同时,殡葬改革又是一场改变千年习俗的重大变革,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,投入大、风险高,具有高度的敏感性。多年来,一些地方因害怕殡葬改革引发群众不满,对殡葬管理工作消极对待,致使殡葬改革推进难。

  民政厅福利处相关人员说,殡葬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,基本的殡葬公共服务理应由各级政府提供。多年来,由于我省经济力量薄弱,政府投入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很少,导致我省殡葬服务产品短缺、服务质量不高。如在公墓建设方面,全省现有的公益性公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市县,大多属于项目开发坟墓搬迁安置点,真正规划建设的城乡公益性公墓很少。城乡公益性公墓不仅数量少,而且还存在墓穴大小、墓碑尺寸、占地位置无标准,墓地无人管理等问题。

  据了解,目前我省仅有两个殡仪馆,还存在设备老化等问题,从而导致火化推行难度较大。个别乡镇、农场、村委会自建的小型公益性公墓,墓穴大小、墓碑尺寸、占地位置由墓主自行确定,基本无人管理,实际只是集中的乱葬点。如昌江县猴子山公墓,占地500亩,大大小小、高高低低、横七竖八地约集中4000座坟墓,整个山头光秃秃的。经营性公墓除少数规范经营、服务较好外,多数经营性公墓管理不够规范、服务意识不强,收费项目欠公开和透明。

发表评论